消費與經濟增長、國民財富之間的關系似乎是經濟學中亙古不變的永恒話題。從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到凱恩斯的《通論》,再到斯蒂格利茨的《喧囂的九十年代》,跨越幾百年的歷史,我們從中可以看到各家理論對貨幣、消費與經濟增長的各抒己見與自圓其說。然而,2008年以次級貸款為導火索的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同樣再一次向我們昭示了經濟學研究中的局限性和潛在巨大空間,它等待人們的探索。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過去三十年取得的經濟成就令世界矚目,但前車之鑒的日本令我們反思。此次次貸危機對中國經濟的根本影響在于由于危機導致國際市場對中國進口需求的減少,使得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的出口的推動作用降至較低水平,中國經濟因此也籠罩在危機的陰霾之下。此種結果的出現可以溯源到中國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增長模式導致較高的外貿依存度,在出口乏力的條件下,政府希望通過擴張性的宏觀經濟政策維持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但對于中國而言,經濟的增長卻伴隨著國民消費率的下降,而刺激內需政策的效應有待商榷。
本書的寫作初衷來自于對上述問題的思考。有效啟動內需的關鍵在于提高家庭和個人的消費能力,而消費能力的提高,潛在有效需求的釋放必須解除或者放松家庭和個人所面臨的流動性約束,家庭借貸是快速有效放松家庭和個人流動性約束的工具。那么家庭借貸通過消費是否一定會對經濟增長產生顯著影響呢?本書的重點也即在于家庭借貸、居民消費與經濟增長之間內在聯動機制研究。從地理位置來看,河南省作為中國中部有代表性的省份,本書的研究以其作為案例,試圖揭示家庭借貸、居民消費與經濟增長的內在關系。同時由于城鎮家庭與農村家庭具有不同的經濟行為特征,本書將家庭借貸分為城鎮家庭借貸和農村家庭借貸兩大部分。
本書按照提出問題、構建理論、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路,主要采用宏觀經濟學和微觀金融理論相結合的研究范式,以理論與模型為基礎,按以下基本思路展開研究:文獻回顧和范疇界定;家庭借貸影響消費與經濟增長的機制分析和建構;經濟增長模式影響家庭借貸與消費的機制分析與建構;現狀與數據的分析;情景分析及政策建議。據此本研究的主要內容分為四個模塊:研究范疇的界定、理論和模型的架構、現狀與數據的分析、體系與機制的建設。
0引言1
0.1研究背景與意義3
0.2研究內容4
0.3研究方法4
0.3.1理論分析與實證分析相結合的方法4
0.3.2對比分析方法5
0.3.3數理研究與實證檢驗相結合的方法5
1家庭收入、借貸與消費7
1.1家庭收入與消費9
1.1.1當期消費與當期收入的關系9
1.1.2當期消費與持久收入的關系10
1.1.3河南省各市收入和消費狀況的具體分析11
1.2家庭債務與消費:理論模型的意義37
1.3家庭債務與消費:消費信貸的意義39
1.3.1我國家庭債務研究現狀39
1.3.2國外消費信貸發展狀況分析41
1.3.3消費信貸與經濟增長關系分析46
2流動性約束、家庭借貸與居民消費:基于河南的實證分析55
2.1消費理論文獻綜述57
2.2流動性約束、家庭借貸與居民消費:基于河南省城鎮居民消費的
計量分析59
2.2.1理論模型59
2.2.2實證分析60
2.3流動性約束、家庭借貸與居民消費:基于河南省農村居民消費的
計量分析62
2.4家庭借貸與居民消費:基于金融排斥視角分析64
2.4.1相關文獻綜述64
2.4.2變量選擇與模型設定65
2.4.3實證結果與分析70
2.4.4結論78
2.5農村金融排斥:宏觀經濟分析視角78
3河南省家庭借貸規模與上升原因分析89
3.1河南省家庭借貸的規模與結構91
3.1.1消費信貸產品結構發展不平衡91
3.1.2消費信貸產品區域發展不平衡93
3.1.3消費信貸獲得方式有差異94
3.1.4消費信貸對總體經濟的影響有限94
3.2河南省家庭借貸上升的原因分析95
3.2.1理論框架:家庭借貸的生命周期模型95
3.2.2生命周期模型的應用:家庭借貸規模的上升97
4家庭借貸、居民消費與經濟增長:基于河南的實證分析99
4.1家庭借貸影響的實證分析101
4.1.1家庭借貸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影響101
4.1.2家庭借貸、住房投資與GDP104
4.2家庭借貸、居民消費與經濟增長:基于信用分配效率的分析118
5農民工消費與經濟發展125
5.1農民工是居民中最具提升消費潛力的群體127
5.2農民工的消費現狀分析130
5.3農民工消費潛力分析132
5.4農民工借貸與消費分析133
5.5釋放農民工消費潛能的對策與建議134
6結論與政策建議137
6.1分析結論139
6.2對策建議141
6.2.1農村金融機構組織體系的構建143
6.2.2農村金融產品的豐富144
6.2.3農村金融市場的建設145
6.2.4農村金融環境的建設146
6.2.5農村金融政策扶持體系的建設147
參考文獻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