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名表前十名排行榜/9球直播足球在线观看/2030冬奥会/nba助理教练

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 圖書中心 > 本科精品教材 > 法學

犯罪學
犯罪學
作者:許桂敏
ISBN:978-7-5645-0853-1
出版時間:2012-9
叢書名: 普通高等教育法學專業“十二五”規劃教材
編輯:
字數(千字):468 千字
頁數:299
印次:1
開本:16
定價:¥35.00

精品推薦

內容簡介

本教材為高等院校學生通用的基礎教材之一,既可供高校法學專業本科課程使用,又可供其他專業選修課使用,還可作為研究生的參考書。
犯罪學是高校法學教育中的一門重要基礎課。本教材力圖符合教育和教學需要,闡述犯罪學的基本原理與基本知識,探討犯罪現象、犯罪原因與犯罪預防。以社會上突出的犯罪現象,比如毒品犯罪、商業賄賂犯罪、網絡犯罪、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等為具體樣本,深入挖掘犯罪的特點、成因與懲治對策。
本書在論述上系統、科學,在內容上詳略得當、重點突出,在體系上嚴謹、緊湊,在編排上富有時代性、理論性與實用性;既關注犯罪學理論的發展成果,又注重實踐的新動向,具有很高的理論和應用價值。
前言
犯罪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若從客觀判斷,無行為則無犯罪;若從主觀考察,無犯罪人則無犯罪。犯罪行為與犯罪人構成了犯罪現象的基本要素。犯罪學是以犯罪行為與犯罪人為核心的有關犯罪現象、犯罪原因、犯罪對策的學科。它原本就是刑事法學科群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自己的專業話語、學術旨趣、知識場域、研究價值;它和規范法學、程序法學、刑事政策學等學科一樣,獨立并有序聯合地存在著。
我國犯罪學上的犯罪以刑法學上的犯罪概念為基礎,但又不拘泥于刑法。如果說,刑法學的犯罪更多傾向于刑事違法性的形式定義、重視規范的禁止與命令所在,而淡化背后的嚴重社會危害性的實質特征,那么犯罪學的犯罪可謂是實質定義的擴大化,同時囊括了形式定義,凸現了社會危害性,又包含了刑法上的犯罪。具體而言,犯罪學的犯罪包括:①觸犯刑法并受刑罰的行為;②觸犯刑法而不受刑罰的行為;③有嚴重社會危害的違法行為;④有社會危害的不良行為。
在研究犯罪現象、犯罪原因與犯罪對策過程中,由于人們擇取的視角不同,研究旨趣與研究內容有別。一些人或者從犯罪行為入手,探究意志自由與報應,誕生了刑事古典學派。一些人或者從犯罪人介入,試圖尋找犯罪個體的原因;還有一些人從宏大的社會命題出發,就犯罪行為與犯罪人的現狀孜孜以求犯罪的根源與對策,匯合為刑事實證學派。自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西方國家在社會科學領域出現了一股從分析到整合的潮流,無論是有關犯罪行為的理論,還是有關犯罪人的學說,各個學科都在不斷嘗試將已有的各種學說和理論進行辨析然后加以整合,從多角度來探尋犯罪產生的原因,并給出相應的對策。對于傳統型的犯罪學理論,學者們進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及時吸收最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資料,為原有的理論增添了不少新的內容。還有不少學者則是對原有的理論綜合加以考量和辨析,運用一定的方式對這些原有理論加以整合,吸收他們的精華并使之互相彌補,從而形成新的學說,多角度多層次地對犯罪現象加以研究。犯罪學的理論與學說發展到當下,犯罪整合理論誕生,即兩大學派的合攏趨勢成為主流。
犯罪現象是犯罪行為在發生、發展和變化時所展現的外部特征。犯罪現象紛繁復雜,犯罪原因也是多層次、多方面的。犯罪原因是犯罪學研究的基礎和前提,在犯罪學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犯罪學起源于對犯罪原因的研究。認清犯罪產生的原因,不僅是正確把握犯罪現象不可或缺的前提條件,而且是制定刑事法律法規懲罰犯罪的重要依據,更為改造犯罪分子、保障人權、有效地預防和控制犯罪提供了客觀指導。一般而言,有什么樣犯罪原因的理論和學說,就會有什么樣犯罪預防的理論和對策。
犯罪是不可避免的,并不意味著犯罪是自生自滅的。人類向善的追求就是與惡博弈的過程,就是守規與越軌、合法與犯罪相較量的過程。如何預防和控制犯罪行為,減少社會不安定因素;怎樣矯正犯罪人,消退人身危險性,使其回歸社會。這是宏大的社會主題,更是犯罪學的終極使命。防治犯罪不是一己之力、一時之功,更不是突擊式嚴打和重罰就能見成效的。調動一切社會力量,預防為主、打防結合、綜合治理、重在矯治,才有可能取得預防和控制犯罪的長久效果。犯罪行為的預防是針對犯罪原因和條件,調動社會的一切積極因素,防止和減少犯罪現象而采取的社會性和專門性的綜合防治措施。犯罪預防貫徹在事前、事中、事后預防中,涵蓋著預防與控制的內容,是防治犯罪的根本性措施,在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占有突出地位。
    現代社會是一個充滿人性、體現人道和保障人權的法治社會,對犯罪人執行刑罰不僅僅是要對其犯罪活動所造成損害的一種制裁、懲罰,更重要的是通過刑罰的執行使犯罪人得到教育,使其能夠在心理上認識到犯罪的危害性,真正做到認罪悔過;在行動上不再重蹈覆轍、洗心革面,重新回歸社會,做一個知法守法的公民。與此同時,對有可能走上犯罪道路的社會上的不穩定分子以警示,防止其走上犯罪不歸路,從而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因此,如何將犯罪人卓有成效地改造成為守法的公民,不僅是刑罰執行的目的所在,也是真正實現一般預防的關鍵點。監禁矯正和社區矯正都是教育改造犯罪人的方法。通過對刑罰的執行,對犯罪人進行有效的思想教育、心理矯治、文化和職業技術教育,打破犯罪人的犯罪思想和心理定勢,幫助其改造成為擁有正確思想和健康心態的守法公民??傊?,犯罪意識是可以改變的,犯罪習性是可以戒除的,犯罪人是完全能矯正的。
本書由上編犯罪學原理和下編犯罪學各論組成。上編包含有犯罪學概述、犯罪學的重要理論、犯罪現象、犯罪原因、犯罪預防,下編包含有毒品犯罪、商業賄賂犯罪、網絡犯罪、重大礦難責任事故犯罪、道路交通安全犯罪、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每位作者通力協作,努力做好撰寫工作。當然,囿于能力與認識所限,難免出現紕漏,敬請讀者諒解。
    編寫分工情況(按章節先后排序):許桂敏(鄭州大學),第一章、第二章、第六章、第七章;胡雁云(華北水利水電學院),第三章、第十一章;張陽(鄭州大學),第四章;李淑娟(鄭州大學),第五章;崔志強(鄭州大學),第八章;王禹(鄭州大學),第九章;郭啟偉、高亞飛(鄭州大學),第十章。
    在此,特別感謝鄭州大學出版社王衛疆、陳思兩位編輯,他們為本書的出版付出了很多;也要感謝廣大讀者,沒有你們的熱情支持,就不可能有本書寫作的巨大動力。

作者簡介

主  編  許桂敏
編  委(以姓氏筆畫為序)
        王  禹  許桂敏  李淑娟
        張  陽  胡雁云  高亞飛
        郭啟偉  崔志強

目錄

本教材為高等院校學生通用的基礎教材之一,既可供高校法學專業本科課程使用,又可供其他專業選修課使用,還可作為研究生的參考書。
犯罪學是高校法學教育中的一門重要基礎課。本教材力圖符合教育和教學需要,闡述犯罪學的基本原理與基本知識,探討犯罪現象、犯罪原因與犯罪預防。以社會上突出的犯罪現象,比如毒品犯罪、商業賄賂犯罪、網絡犯罪、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等為具體樣本,深入挖掘犯罪的特點、成因與懲治對策。
本書在論述上系統、科學,在內容上詳略得當、重點突出,在體系上嚴謹、緊湊,在編排上富有時代性、理論性與實用性;既關注犯罪學理論的發展成果,又注重實踐的新動向,具有很高的理論和應用價值。
前言
犯罪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若從客觀判斷,無行為則無犯罪;若從主觀考察,無犯罪人則無犯罪。犯罪行為與犯罪人構成了犯罪現象的基本要素。犯罪學是以犯罪行為與犯罪人為核心的有關犯罪現象、犯罪原因、犯罪對策的學科。它原本就是刑事法學科群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自己的專業話語、學術旨趣、知識場域、研究價值;它和規范法學、程序法學、刑事政策學等學科一樣,獨立并有序聯合地存在著。
我國犯罪學上的犯罪以刑法學上的犯罪概念為基礎,但又不拘泥于刑法。如果說,刑法學的犯罪更多傾向于刑事違法性的形式定義、重視規范的禁止與命令所在,而淡化背后的嚴重社會危害性的實質特征,那么犯罪學的犯罪可謂是實質定義的擴大化,同時囊括了形式定義,凸現了社會危害性,又包含了刑法上的犯罪。具體而言,犯罪學的犯罪包括:①觸犯刑法并受刑罰的行為;②觸犯刑法而不受刑罰的行為;③有嚴重社會危害的違法行為;④有社會危害的不良行為。
在研究犯罪現象、犯罪原因與犯罪對策過程中,由于人們擇取的視角不同,研究旨趣與研究內容有別。一些人或者從犯罪行為入手,探究意志自由與報應,誕生了刑事古典學派。一些人或者從犯罪人介入,試圖尋找犯罪個體的原因;還有一些人從宏大的社會命題出發,就犯罪行為與犯罪人的現狀孜孜以求犯罪的根源與對策,匯合為刑事實證學派。自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西方國家在社會科學領域出現了一股從分析到整合的潮流,無論是有關犯罪行為的理論,還是有關犯罪人的學說,各個學科都在不斷嘗試將已有的各種學說和理論進行辨析然后加以整合,從多角度來探尋犯罪產生的原因,并給出相應的對策。對于傳統型的犯罪學理論,學者們進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及時吸收最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資料,為原有的理論增添了不少新的內容。還有不少學者則是對原有的理論綜合加以考量和辨析,運用一定的方式對這些原有理論加以整合,吸收他們的精華并使之互相彌補,從而形成新的學說,多角度多層次地對犯罪現象加以研究。犯罪學的理論與學說發展到當下,犯罪整合理論誕生,即兩大學派的合攏趨勢成為主流。
犯罪現象是犯罪行為在發生、發展和變化時所展現的外部特征。犯罪現象紛繁復雜,犯罪原因也是多層次、多方面的。犯罪原因是犯罪學研究的基礎和前提,在犯罪學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犯罪學起源于對犯罪原因的研究。認清犯罪產生的原因,不僅是正確把握犯罪現象不可或缺的前提條件,而且是制定刑事法律法規懲罰犯罪的重要依據,更為改造犯罪分子、保障人權、有效地預防和控制犯罪提供了客觀指導。一般而言,有什么樣犯罪原因的理論和學說,就會有什么樣犯罪預防的理論和對策。
犯罪是不可避免的,并不意味著犯罪是自生自滅的。人類向善的追求就是與惡博弈的過程,就是守規與越軌、合法與犯罪相較量的過程。如何預防和控制犯罪行為,減少社會不安定因素;怎樣矯正犯罪人,消退人身危險性,使其回歸社會。這是宏大的社會主題,更是犯罪學的終極使命。防治犯罪不是一己之力、一時之功,更不是突擊式嚴打和重罰就能見成效的。調動一切社會力量,預防為主、打防結合、綜合治理、重在矯治,才有可能取得預防和控制犯罪的長久效果。犯罪行為的預防是針對犯罪原因和條件,調動社會的一切積極因素,防止和減少犯罪現象而采取的社會性和專門性的綜合防治措施。犯罪預防貫徹在事前、事中、事后預防中,涵蓋著預防與控制的內容,是防治犯罪的根本性措施,在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占有突出地位。
    現代社會是一個充滿人性、體現人道和保障人權的法治社會,對犯罪人執行刑罰不僅僅是要對其犯罪活動所造成損害的一種制裁、懲罰,更重要的是通過刑罰的執行使犯罪人得到教育,使其能夠在心理上認識到犯罪的危害性,真正做到認罪悔過;在行動上不再重蹈覆轍、洗心革面,重新回歸社會,做一個知法守法的公民。與此同時,對有可能走上犯罪道路的社會上的不穩定分子以警示,防止其走上犯罪不歸路,從而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因此,如何將犯罪人卓有成效地改造成為守法的公民,不僅是刑罰執行的目的所在,也是真正實現一般預防的關鍵點。監禁矯正和社區矯正都是教育改造犯罪人的方法。通過對刑罰的執行,對犯罪人進行有效的思想教育、心理矯治、文化和職業技術教育,打破犯罪人的犯罪思想和心理定勢,幫助其改造成為擁有正確思想和健康心態的守法公民。總之,犯罪意識是可以改變的,犯罪習性是可以戒除的,犯罪人是完全能矯正的。
本書由上編犯罪學原理和下編犯罪學各論組成。上編包含有犯罪學概述、犯罪學的重要理論、犯罪現象、犯罪原因、犯罪預防,下編包含有毒品犯罪、商業賄賂犯罪、網絡犯罪、重大礦難責任事故犯罪、道路交通安全犯罪、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每位作者通力協作,努力做好撰寫工作。當然,囿于能力與認識所限,難免出現紕漏,敬請讀者諒解。
    編寫分工情況(按章節先后排序):許桂敏(鄭州大學),第一章、第二章、第六章、第七章;胡雁云(華北水利水電學院),第三章、第十一章;張陽(鄭州大學),第四章;李淑娟(鄭州大學),第五章;崔志強(鄭州大學),第八章;王禹(鄭州大學),第九章;郭啟偉、高亞飛(鄭州大學),第十章。
    在此,特別感謝鄭州大學出版社王衛疆、陳思兩位編輯,他們為本書的出版付出了很多;也要感謝廣大讀者,沒有你們的熱情支持,就不可能有本書寫作的巨大動力。